曾挖掘出新中国第一具完整恐龙化石的“恐龙之乡”莱阳,近日又现数10处恐龙化石埋藏点,并呈现出罕见的10多层恐龙化石层面分布。虽然此次挖掘时间不长,却已经出土了200多块恐龙化石,堪称中国最大的恐龙化石群,令国内外专家惊喜不已。
如今,莱阳已是我国发现恐龙化石遗迹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此外,这里恐龙骨和恐龙蛋同时现身的情况,在全球都属罕见。目前,莱阳市已经着手准备在此处建一座“东方侏罗纪公园”。
发现少量化石碎片
一位工作人员指着地面露出的恐龙化石中最醒目的一块,告诉记者:“看,这是一只恐龙的小腿骨。”
8月9日,记者在位于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1号和2号发掘现场看到,两个现场长约200米,宽约70米,已经有10多块恐龙化石露出了地面。
莱阳因发现新中国第一具最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而被誉为中国“恐龙之乡”。这里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等重要脊椎动物化石的地方,也是最早发现昆虫化石的地区。
如今,这里再次发现大量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今年4月下旬,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其所属的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再次在莱阳市南郊吕格庄镇金岗口村的“青岛龙”化石地点进行发掘,希望能够发现另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这里,被定为了1号挖掘点。
遗憾的是,专家在这里忙碌了近10天,虽然挖出了部分恐龙化石碎片,但并没有发现专家希望看到的恐龙完整骨架。
两父子送来恐龙化石
正在专家感到十分失望时,一对父子突然拿着一堆“石头”,来到了挖掘现场,说:“这是我们耕地时耕出来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用舌头舔舔,觉得挺涩。我想起,以前人家说‘龙骨’舔起来就很涩,就拿回家藏了起来。这次看来了这么多专家,我就想拿给你们看看。”据这对父子说,由于这些“龙骨”埋藏很浅,耕地或取土时,很容易对它们造成破坏。
带队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教授立即率队来到位于金岗口村东南方向约500米的这片区域,发现这一带化石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汪筱林当即决定对这一片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将其定为2号发掘地点。
经过几天挖掘后,专家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是一片恐龙化石富集区。昨天,记者踏上这片神奇之地,发现脚底下布满恐龙化石,在一块50米长的范围内,就挖掘出了许多化石,除发现了大量恐龙和恐龙蛋壳化石,还有不少海螺、昆虫、龟类的化石。
但是,令专家担忧的是,由于此时正值夏季,阳光暴晒和雨水,很容易让刚挖掘出一部分的恐龙化石风化。为了保护化石,目前,现场挖掘工作已经暂时停止。
专家表示,阳光照射和雨水浸泡,很容易让这些化石和周围的岩石风化损坏,因此要尽可能少暴露化石。这次发掘只是实验性和抢救性发掘,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了解主要化石层以及恐龙化石的埋藏规律,部分暴露出地面的,仅有10余件比较大的恐龙骨骼。
盘点:10多层分布十分罕见
目前,在1号、2号挖掘地点,及周围大约1公里的范围内,专家共发掘出了200多块恐龙骨骼化石,其中超过半米的多达60多块,“这些化石并不属于一种恐龙,而是分属于多种不同的恐龙,像食草的鸭嘴龙等。”
他指着一块长约20厘米的近似方形的骨骼说,这是鸭嘴龙类恐龙的一节尾椎。而且更难得的是,这2号挖掘点大约50米长的范围内,专家们至少发现了六七个比较大的化石层,在此处方圆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则有10多个明显的恐龙化石层,这在国内非常罕见。
汪筱林表示,罕见的多层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的层面分布,是此次发掘的重要发现。在靠近2号发掘点的土层切面上,仅仅五六米的高度内,记者就看到了黄色、红色、黄绿色、褐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层。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红色土层表明,当时的气候非常炎热干燥,而褐色土层则表明,当时这里非常湿润,应该是一片沼泽地。”
据了解,这些保存完整的地层,涵盖了从白垩纪早期到白垩纪晚期的历史,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恐龙生存演变和地球运动都具有重要价值。而此次挖掘出化石以鸭嘴龙类为主,还有中国谭氏龙、莱阳谭氏龙、青岛棘鼻龙、鹦鹉嘴龙、霸王龙以及成窝的恐龙蛋等众多化石。据专家介绍,像莱阳这样数量众多且既有恐龙化石,又有恐龙蛋化石出现的情况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