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纪(1625~1700)
法国人称十七世纪为“大世纪”,因为此时期的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权统治下,握有凌驾欧洲诸国的政治主导权,而在艺术文化上,光耀史册的历史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建构起延续至今的法国文化基础。
十七世纪初期的法国绘画依然受义大利和北方法兰德斯的影响。直到乌伟为巴黎艺术界注入活力,创造出有别于义大利的法国巴洛克样式,而普桑的崛起,将法国绘画导入克服此一巴洛克样式,建立了其他欧洲国家前所未见的严谨理性、静谧细腻的古典主义样式,开启了法国艺术的黄金时代。
享受愉悦生活的时代(1700~1789)
十八世纪法国美术的世界里,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曾被奉为圭臬的古典主义理想开始动摇,画家将注意力转移至更为现实的人类和自然上;感情世界取代了学院的理性精神。
从华铎充满哀愁的“雅宴”,至弗拉格纳敏感的感性世界,十八世纪对人性感情的表现极为洗练,夏丹、布榭虽为学院画家,却能从严格的宫廷绘画体制中获得相当自由的发挥空间。
此时,皇室和贵族成为艺术的主要赞助者,十八世纪法国绘画的华丽风格,交织成为凡尔赛艺术的荣光。
效法古风——英雄时代(1780~1815)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制的兴起,深深地冲激了法国当时的绘画,开启近代绘画的先声。
十八世纪中叶到末叶, 由于庞贝古城的发掘,欧洲知识份子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兴趣骤增,艺术家试图回归古代去寻找灵感,偶而以更强烈的方式反抗所有巴洛克风格的创作;这种古代品味从十八世纪后半到十九世纪初,产生了以大卫为中心的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追求理想美的典范,更以提供大众美德教育为己任。
浪漫时代(1800~1860)
法国大革命造成价值系统的全面崩溃,画家、诗人、音乐家因而倾向于反社会、强调个性;“个性美”取代了“理想美”,浪漫主义因而在一八二O至三O年代风靡法国和全欧洲。
珍视个人感性的浪漫派艺术家,反社会的态度有时变为逃避现实的历史回味和异国品味,于是东方阿拉伯世界所流行的各种幻想故事,成为浪漫派最适切的题材。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是代表人物,这种态度有时则演变为革命热情而试图改变现实。
浪漫派绘画重视的是栩栩如生的生命感和动感的表现,画面讲求全体效果而非细部修饰。
写实主义(1848~1880)
一八三O年代以后,产业革命的成果明显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此际活泼发展的写实主义绘画,完全将目光投注于周遭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恰好与扩大现实世界的浪漫主义的戏剧性、非日常性形成对比。
“写实主义”一词早在十九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但直至一八三六年新闻记者蒲朗许使用这个名词,才确立了写实主义的美术基础,一八四O至五O年代成为主张明确的‘主义’。写实主义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譬如库尔贝等画家利用写实的技法,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
印象主义之光(1860~1900)
十九世纪后半的美术,确立了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艺术观的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新样式的摸索时代。
一八七四年四月,三十位艺术家于巴黎歌剧院附近、摄影家那达的工作室二楼举行了一次联展,记者路易.乐华在一则标题为‘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的报导中,提及参展者之一莫内的画作‘印象.日出’,印象派的名称于焉诞生。
印象派绘画的出现,显示了画家摆脱传统的意愿,他们眺望自然并再现自然,捕捉的事物正是闪动的光影和色彩,同时也显现了真实生活的现代性,为世界开启了新视野和新道路。
自然与理想(1870~1905)
十七世纪学院所建立的美学观,随着时代而逐渐改变,印象主义的出现带来的改革加速了此种变化,并且循着两条轴线进行:累积新经验并加深与传统的距离,以及将旧技巧融入新局面,创造了吸引观众的现代绘画。
此时,法国画坛分为两大流派。一个属于后印象和新印象主义的延伸,他们反对独立沙龙或最后一次印象派展览的造形与意识型态,例如塞尚,以形体结构的研究超越了印象派的课题,也为现代绘画的发展开启新的路线。
另一流派则包括了源于印象派技巧而采取乡村或都市主题的自然主义艺术家,以及象征主义艺术家。 |